台州市水利局 “十三五”水利工作思路 |
|
“十三五”期间,全市水利工作秉承科学治水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总揽,以水安台州、水润台州、水秀台州为战略,大兴水利,夯实基础,补强短板,强化管理,改革创新,长效发展,开创治水管水兴水新局面,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坚持综合治理,基本建成安全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坚持拦分蓄滞排,科学防控,给洪水出路,拓通道,强基础,补短板,成体系,全面提升防洪减灾综合能力。 建成栅岭汪排涝调蓄、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和大田平原排涝一期、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青龙浦、黄岩北排、临海东部平原排涝、温岭南排工程,推进临海、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和三门城防工程建设。实现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常态化,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6座、水闸除险加固 座和山塘整治521座,开展海塘加固71公里、江河堤防加固15公里和中小河流整治120公里。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提高防汛管理和决策水平。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布局,新建(改造)水文监测设施 处,基本雨量站网实现全面标准化。深化基层防汛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基层防汛减灾基础。到2020年,全市沿海平原区域排涝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及以上,沿海重点区域防潮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椒江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水库病险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江河水文视频监视率达到100%。 (二)坚持优化配置,基本建成充足可靠的水土资源保障体系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坚持大中小互补、蓄引提并举,合理配置,增加蓄量,兴建配套,挖掘潜力,提升质量,高效利用,全面提升城乡水资源保障能力。 建成方溪水库、盂溪水库,建设朱溪水库、东屏水库,实施台州三期供水、玉环楠溪江引水工程,深入开展椒(灵)江引水工程专题研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口饮水条件124.3万人。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完善灌排体系,建设改造引水渠道819.6公里,新建改造配套建筑物1069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09万亩。另外,建成洋市涂,建设十二塘、南海涂、金洋涂,推进北洋涂二期、西沙门、高泥堍涂、晏站涂二期围垦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年,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城市集中式供水区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 (三)坚持水系治理,基本建成流动健康的河湖生态体系 按照“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提升水面率,建设水景观,基本实现水通、水清、水美,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继续开展灵江、金清大港、始丰溪、永安溪等干支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推进飞龙湖、东山湖和沿海低地调蓄区建设,完成洪家场浦、东官河、永宁河、高闸浦等综合整治,实施三茅溪、珠游溪等10条中小河流治理,整治河流120公里。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和保护,维护河湖生态流量,开展河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加大城区河网水系和农村河沟、池塘综合整治,开展平原河道新一轮疏浚清淤,整治农村河沟1198公里。实施温黄平原水系分级控制,提高市区河网控制水位。加强水域管理,严格控制占用水域,深入推进涉水违法建筑拆除工作。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推进水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水电示范县(区)3个,实施生态修复水电站6座。到2020年,全市水域面积率达到7.1%以上,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高于77%,水土流失率低于5%。 (四)坚持依法行政,基本建成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科学保护,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河湖健康。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按时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健全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强化取水计量监管;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推进用水定额管理,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开展重要水域纳污能力核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强化水政监察职能,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水政专项执法检查,打击涉水违法行为,树立水政执法权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不断推进供水、水务一体化化改革进展。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亿立方米以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至50立方米以内,全市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建成。 (五)坚持改革创新,基本建成规范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实施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统筹安排,创新方式,分类实施,实现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保证水利工程长久安全并发挥效益。 加快构建政策引导、规划统筹、制度约束、监督管控和考核评估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对项目法人的规范组建和监督管理,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管理。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管理,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强化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开展水库、海塘、堤防、水闸等水利设施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立桩工作,加大打击侵占、破坏水利设施等违法行为。深入实施水利工程“五化”管理建设,形成水利工程管理标准体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模式,积极培育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市场,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到2020年,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国有水管单位管理水库(海塘)划界率高于80%。 (六)坚持统筹协调,基本建成配套适应的人财支撑体系 水利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资金是保证,借助外力,激活内力,挖掘潜力,加强统筹,合理调剂,全面提升水利人才和资金保障水平,切实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 积极搭建水利人才战略平台,加大水利干部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防汛抗旱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基层水利单位建设,大规模开展基层水利员脱岗专业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引进一批水利高技能和高学历人才,做到人才总量、结构同水利发展需求相适应。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融资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投资水利产业,水利融资平台实现“一县一平台”,推动地方以PPP模式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切实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到2020年,全市水利中级以上职称人才所占比例高于30%,县(市、区)水利融资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水利信息化投入占水利总投资的4%以上。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