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概况 | 水利简介 | 水库塘闸 |
金清闸的前世今生
|
||||||
|
||||||
1934年建成的新金清闸 1998年建成的金清新闸 金清港上现有两座大型的排水闸,分别是新金清闸(位于温岭市滨海镇的金闸村)和金清新闸(位于路桥区金清镇的剑门港村)。 金清港是金清水系中最大的河流,在围海造田不断扩展、海岸线逐步外移的过程中,其河流随之而延伸,现全长50.81公里,流域面积837.1平方公里。这条长龙发源于温黄交界的太湖山东南麓,向东自温岭的大溪镇出谷,横贯温黄平原中部,至现在路桥区金清镇的剑门港入东海。 金清闸闸底比上游的琅岙闸高二三尺,洞门又狭,出水不畅。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县刘旭认为金清闸已成,于旧港筑大坝以资御蓄,出水更加不畅,水利变成水害。其后水事不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元年(1851年)、三年(1853年)、六年(1856年)大水时,连续发生民众数万人持锄掘坝毁闸事件,导致边闸快速塌陷;因为又是7孔闸,群众对“7”字的谐音,有染于人死后的做“七”,人们索性不叫金清闸,改称为“六闸”至今。为解决这一水害问题,有效平息水害事件,分排金清闸之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州知府成邦干在现新河镇咸田湖村,建玉洁闸五孔,俗称咸田湖闸。新金清闸建成后,两闸废。2004年田湖闸改建为“玉洁桥”,2006年六闸改建为“六闸大桥”。 新金清闸俗称“廿二洞闸”,始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年,水乡绅士金煦春以金清闸出水不畅,水患频发,谐郡请建黄岩太平总闸于牛子汇。知府刘傲即委任煦春及黄岩绅士王维哲等董其事。第二年五月设局办公,适逢煦春染病,不久病逝,事遂息。至民国18年(1929年)重议,21年(1932年)议定在拉萨汇(今金闸村)建新金清闸。是年10月1日正式动工,至23年(1934年)8月8日竣工,耗资38万 元(银元)。闸22孔,排水净宽55米,时为浙东最大出海闸。至1995年金清新闸建成试运行后,因新金清闸没有通航孔,又与下游新建的金清新闸相距10.11公里,很大程度上影响内河航运,年底在新金清闸的北侧新增一孔通航孔,净宽4.5米,过船吨位80吨,工程于1996年4月完工。现在的新金清闸已是23孔,排水净宽59.5米。目前,该闸仍担负着金清水系排涝蓄淡、御咸的作用。 金清新闸,位于路桥区黄琅剑门港村。自民国23年(1934年)建成的新金清闸以来,应上游河道不配套,外海淤泥及两岸围涂,外港日趋伸长、变窄,造成流水阻滞,排水不畅,闸的下泄流量大减。尽管外港道在1961年对泥涂汇裁弯取直,1964年和1965年机械疏浚港道5.8公里,但泄洪流量仍在280立方米每秒左右,仅占闸设计泄流能力707立方米的40%,每逢大雨降临,温黄平原内涝灾害严重,如遇暴雨、大暴雨更是不堪想象,金清闸外移的呼声,1962年以来一直不断。事至1991年人们的夙愿终于得偿,当年5月28日动工。工程分一、二两期进行,第一期主体工程由排涝闸、上游新引河,引河公路桥、老港道拓浚、老港道堵坝五个部分组成。二期工程包括自涝区牧屿镇沈桥村洪家至新金清闸河道疏浚、护岸及沿途桥梁改建,新金清闸拓宽三项工程组成。完成一期工程以后,1995年4月12日试运行,1998年7月8日竣工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历时7年。全闸10孔,分成8个排涝孔(每孔孔宽8米)和2个通行兼排涝孔(每孔孔宽10米),闸室总宽100.8米,净泄流量84米,通船标准为500吨级,最大泄流量1446立方米每秒,总投资13668.73万元。金清新闸是台州市金清水系最大枢纽工程,也是省级重点工程。 |
||||||
信息来源:市水利局 | ||||||
打印
关闭
|
金清闸的前世今生
|
1934年建成的新金清闸 1998年建成的金清新闸 金清港上现有两座大型的排水闸,分别是新金清闸(位于温岭市滨海镇的金闸村)和金清新闸(位于路桥区金清镇的剑门港村)。 金清港是金清水系中最大的河流,在围海造田不断扩展、海岸线逐步外移的过程中,其河流随之而延伸,现全长50.81公里,流域面积837.1平方公里。这条长龙发源于温黄交界的太湖山东南麓,向东自温岭的大溪镇出谷,横贯温黄平原中部,至现在路桥区金清镇的剑门港入东海。 金清闸闸底比上游的琅岙闸高二三尺,洞门又狭,出水不畅。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县刘旭认为金清闸已成,于旧港筑大坝以资御蓄,出水更加不畅,水利变成水害。其后水事不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元年(1851年)、三年(1853年)、六年(1856年)大水时,连续发生民众数万人持锄掘坝毁闸事件,导致边闸快速塌陷;因为又是7孔闸,群众对“7”字的谐音,有染于人死后的做“七”,人们索性不叫金清闸,改称为“六闸”至今。为解决这一水害问题,有效平息水害事件,分排金清闸之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州知府成邦干在现新河镇咸田湖村,建玉洁闸五孔,俗称咸田湖闸。新金清闸建成后,两闸废。2004年田湖闸改建为“玉洁桥”,2006年六闸改建为“六闸大桥”。 新金清闸俗称“廿二洞闸”,始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年,水乡绅士金煦春以金清闸出水不畅,水患频发,谐郡请建黄岩太平总闸于牛子汇。知府刘傲即委任煦春及黄岩绅士王维哲等董其事。第二年五月设局办公,适逢煦春染病,不久病逝,事遂息。至民国18年(1929年)重议,21年(1932年)议定在拉萨汇(今金闸村)建新金清闸。是年10月1日正式动工,至23年(1934年)8月8日竣工,耗资38万 元(银元)。闸22孔,排水净宽55米,时为浙东最大出海闸。至1995年金清新闸建成试运行后,因新金清闸没有通航孔,又与下游新建的金清新闸相距10.11公里,很大程度上影响内河航运,年底在新金清闸的北侧新增一孔通航孔,净宽4.5米,过船吨位80吨,工程于1996年4月完工。现在的新金清闸已是23孔,排水净宽59.5米。目前,该闸仍担负着金清水系排涝蓄淡、御咸的作用。 金清新闸,位于路桥区黄琅剑门港村。自民国23年(1934年)建成的新金清闸以来,应上游河道不配套,外海淤泥及两岸围涂,外港日趋伸长、变窄,造成流水阻滞,排水不畅,闸的下泄流量大减。尽管外港道在1961年对泥涂汇裁弯取直,1964年和1965年机械疏浚港道5.8公里,但泄洪流量仍在280立方米每秒左右,仅占闸设计泄流能力707立方米的40%,每逢大雨降临,温黄平原内涝灾害严重,如遇暴雨、大暴雨更是不堪想象,金清闸外移的呼声,1962年以来一直不断。事至1991年人们的夙愿终于得偿,当年5月28日动工。工程分一、二两期进行,第一期主体工程由排涝闸、上游新引河,引河公路桥、老港道拓浚、老港道堵坝五个部分组成。二期工程包括自涝区牧屿镇沈桥村洪家至新金清闸河道疏浚、护岸及沿途桥梁改建,新金清闸拓宽三项工程组成。完成一期工程以后,1995年4月12日试运行,1998年7月8日竣工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历时7年。全闸10孔,分成8个排涝孔(每孔孔宽8米)和2个通行兼排涝孔(每孔孔宽10米),闸室总宽100.8米,净泄流量84米,通船标准为500吨级,最大泄流量1446立方米每秒,总投资13668.73万元。金清新闸是台州市金清水系最大枢纽工程,也是省级重点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