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规划 计划总结
首页
> 计划规划 > 计划总结

2019年水利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02-05 09:46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政协台州市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治水兴水思想为统领,以建设水利“五大百亿”工程为主线,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为抓手,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作干一流”的总基调,大干快上,提速创优,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水利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百项千亿项目加快推进。一是大抓项目建设提速。实行每个在建工程挂图作战、节点控制,全力“通堵点、破难点”,推动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椒(灵)江建闸引水扩排工程先行段阮家洋溪分洪工程完成下穿铁路段隧洞开挖;朱溪水库工程实施大坝主体浇筑,输水隧洞全面建设;方溪水库工程大坝填筑至82米高程,完成总工程量的40%;东屏水库工程政策处理全面推进,输水隧洞南林支洞掘进220米。二是大抓项目前期攻坚。实行每个前期项目计划倒排、环环相扣,推动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其中,三门海塘加固等9项工程完成项目立项、可研审批、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个项目开工任务,开工项目数为全省最多。三是大抓项目科学谋划。结合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补短板需要,系统谋划椒(灵)江流域、温黄平原水系等综合整治,新谋划了长潭库区防洪能力提升、灵江干流临海城区段综合治理、椒江城东堤塘提升等项目10个,总投资89亿元。

(二)“水上台州”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绘好规划蓝图。立足台州资源禀赋,谋划了以市区“五湖四环、一廊多带”为核心、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的宏伟蓝图,并谋划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项以上水利重大项目上马建设,“水上台州”水利项目布局基本完成。二是建好水网体系。实施全流域(水系)治理,拓浚互通“主干动脉”江河,连接贯通“毛细血管”河道,构筑互联互通互补的生态水网体系。其中,市区以实施洪家场浦、青龙浦、鉴洋湖、月湖水系等水利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五湖四环、一廊多带”都市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是抓好工程成效。精准服务,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水上台州”各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其中,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河道拓浚整治13.1公里,实现水系全系贯通;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全面建设,河道整治基本完工;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飞龙湖基本建成,河网水系连通发挥成效,市区“水上台州”雏形已经形成。

(三)实现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一是干出了工程“加速度”。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原则,系统谋划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对项目前期环节能压则压、流程能快则快,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化、清单式、销号制”管理。2019年全市完成投资12.9亿元,完成543个工程建设。二是打赢了水质“翻身仗”。实行“工程摸排全覆盖、水质普查全覆盖、消毒净化全覆盖”的水质提升模式,在全省开创性全面推广村级供水“十个有”标准,建立“单村水质定期送检、单镇以上水厂自检、卫健部门行业抽检”三级检测体系,实现全市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达标率提升至87%,在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实现了统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台州市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的通知》等,实现全市9个县(市、区)农村供水工程均由县级水务集团作为统管单位,落实“一个机构统管、一套制度管理、一班人员维护、一块资金保障、一条流程运转”,推动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城市供水管理服务水平。

(四)水生态文明全面升级。一是全域创建“美丽河湖”。结合美丽乡村、百项千亿工程等建设,大力实施“十廊百河千景”工程,建成了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使美丽河流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其中创建市级“美丽河湖”18条(个)、省级“美丽河湖”12条(个)。二是综合实施河道整治。通过疏浚清淤、生态修复、融水入景等水岸共治举措,因地制宜建设沿岸生态廊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特色生态示范河道。2019年全市共投资1.13亿元,完成综合整治34.02公里。三是深入推进河湖清淤。科学合理制定清淤计划,实施清淤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其中椒江、黄岩、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个区(市)都建立了河湖清淤轮疏机制,实现台州南片平原河网地区“有淤常疏、清水长流”,玉环市成为全省创建河湖清淤轮疏机制试点县。2019年全市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河湖库塘清淤489.1万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09%。

(五)水利工程保安兴利作用充分发挥。一是全面启动海塘安澜千亿计划。对接全省海塘安澜千亿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率先开展《台州市海塘安澜工程规划方案》编制,启动新一轮海塘加固提标建设,计划到2022年,基本消除高风险海塘。二是全面推进水库除险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底全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4座,确保水库病险率下降至5%;今后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常态化,做到“发现一座、除险一座”,确保病险水库年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2019年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35座,其中完工验收21座,占年度任务的140%。三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全市开展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针对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患于未然。2019年全市共完成水库、海塘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认定)52处,并要求管理单位根据工程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六)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一是落实水资源强监管出实招。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全面监管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各环节,其中实现年取水量5万方以上自备水取水户实时监控全覆盖;围绕取用水管理、饮用水源地监管等开展“四不两直”检查3轮,对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一县一单”反馈并全面整改;在全省率先公布所有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开展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开展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温岭市通过全省第一批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试点县省级复核;开展县域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试点,玉环市完成《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9-2020)》报批。二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有成效。编制《台州市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在全省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全覆盖,其中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和三门等6个县(市、区)已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临海市和仙居县创建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通过“省标”“国标”双验收,天台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通过全省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期评估。2019年全市共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49家、节水型灌区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25个、节水型公共机构90家及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4个。三是落实“双控”行动见实效。开展《椒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修订,制定并实施《椒灵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实现用水总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有效提升,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七)水旱灾害防御取得实效。一是狠抓水旱灾害防御规范。机构改革后,及时对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信息化等职能进行高效整合,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工作预案等进行修编完善,注重每道环节、每个细节的规范可操作,并与应急、气象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及应急联动合作方案,实现防台应急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二是狠抓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狠抓水库等水利工程“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落实,对347座水库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专项暗访督查,确保各类责任人从有名到有实;强降雨期间,加密水库、山塘等巡查次数和应急防范,实现全市水利工程没有发生一起水库出险、一起海塘堤防决口现象。三是狠抓防汛调度能力提升。开展了椒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温黄平原洪水风险图、长潭水库预报调度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研发建设,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科学精准调度水平。




信息来源: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


2019年水利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政协台州市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治水兴水思想为统领,以建设水利“五大百亿”工程为主线,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为抓手,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作干一流”的总基调,大干快上,提速创优,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水利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百项千亿项目加快推进。一是大抓项目建设提速。实行每个在建工程挂图作战、节点控制,全力“通堵点、破难点”,推动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椒(灵)江建闸引水扩排工程先行段阮家洋溪分洪工程完成下穿铁路段隧洞开挖;朱溪水库工程实施大坝主体浇筑,输水隧洞全面建设;方溪水库工程大坝填筑至82米高程,完成总工程量的40%;东屏水库工程政策处理全面推进,输水隧洞南林支洞掘进220米。二是大抓项目前期攻坚。实行每个前期项目计划倒排、环环相扣,推动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其中,三门海塘加固等9项工程完成项目立项、可研审批、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个项目开工任务,开工项目数为全省最多。三是大抓项目科学谋划。结合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补短板需要,系统谋划椒(灵)江流域、温黄平原水系等综合整治,新谋划了长潭库区防洪能力提升、灵江干流临海城区段综合治理、椒江城东堤塘提升等项目10个,总投资89亿元。

(二)“水上台州”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绘好规划蓝图。立足台州资源禀赋,谋划了以市区“五湖四环、一廊多带”为核心、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的宏伟蓝图,并谋划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项以上水利重大项目上马建设,“水上台州”水利项目布局基本完成。二是建好水网体系。实施全流域(水系)治理,拓浚互通“主干动脉”江河,连接贯通“毛细血管”河道,构筑互联互通互补的生态水网体系。其中,市区以实施洪家场浦、青龙浦、鉴洋湖、月湖水系等水利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五湖四环、一廊多带”都市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是抓好工程成效。精准服务,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水上台州”各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其中,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河道拓浚整治13.1公里,实现水系全系贯通;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全面建设,河道整治基本完工;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飞龙湖基本建成,河网水系连通发挥成效,市区“水上台州”雏形已经形成。

(三)实现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一是干出了工程“加速度”。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原则,系统谋划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对项目前期环节能压则压、流程能快则快,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化、清单式、销号制”管理。2019年全市完成投资12.9亿元,完成543个工程建设。二是打赢了水质“翻身仗”。实行“工程摸排全覆盖、水质普查全覆盖、消毒净化全覆盖”的水质提升模式,在全省开创性全面推广村级供水“十个有”标准,建立“单村水质定期送检、单镇以上水厂自检、卫健部门行业抽检”三级检测体系,实现全市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达标率提升至87%,在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实现了统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台州市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的通知》等,实现全市9个县(市、区)农村供水工程均由县级水务集团作为统管单位,落实“一个机构统管、一套制度管理、一班人员维护、一块资金保障、一条流程运转”,推动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城市供水管理服务水平。

(四)水生态文明全面升级。一是全域创建“美丽河湖”。结合美丽乡村、百项千亿工程等建设,大力实施“十廊百河千景”工程,建成了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使美丽河流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其中创建市级“美丽河湖”18条(个)、省级“美丽河湖”12条(个)。二是综合实施河道整治。通过疏浚清淤、生态修复、融水入景等水岸共治举措,因地制宜建设沿岸生态廊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特色生态示范河道。2019年全市共投资1.13亿元,完成综合整治34.02公里。三是深入推进河湖清淤。科学合理制定清淤计划,实施清淤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其中椒江、黄岩、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个区(市)都建立了河湖清淤轮疏机制,实现台州南片平原河网地区“有淤常疏、清水长流”,玉环市成为全省创建河湖清淤轮疏机制试点县。2019年全市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河湖库塘清淤489.1万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09%。

(五)水利工程保安兴利作用充分发挥。一是全面启动海塘安澜千亿计划。对接全省海塘安澜千亿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率先开展《台州市海塘安澜工程规划方案》编制,启动新一轮海塘加固提标建设,计划到2022年,基本消除高风险海塘。二是全面推进水库除险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底全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4座,确保水库病险率下降至5%;今后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常态化,做到“发现一座、除险一座”,确保病险水库年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2019年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35座,其中完工验收21座,占年度任务的140%。三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全市开展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针对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患于未然。2019年全市共完成水库、海塘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认定)52处,并要求管理单位根据工程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六)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一是落实水资源强监管出实招。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全面监管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各环节,其中实现年取水量5万方以上自备水取水户实时监控全覆盖;围绕取用水管理、饮用水源地监管等开展“四不两直”检查3轮,对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一县一单”反馈并全面整改;在全省率先公布所有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开展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开展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温岭市通过全省第一批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试点县省级复核;开展县域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试点,玉环市完成《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9-2020)》报批。二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有成效。编制《台州市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在全省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全覆盖,其中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和三门等6个县(市、区)已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临海市和仙居县创建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通过“省标”“国标”双验收,天台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通过全省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期评估。2019年全市共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49家、节水型灌区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25个、节水型公共机构90家及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4个。三是落实“双控”行动见实效。开展《椒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修订,制定并实施《椒灵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实现用水总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有效提升,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七)水旱灾害防御取得实效。一是狠抓水旱灾害防御规范。机构改革后,及时对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信息化等职能进行高效整合,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工作预案等进行修编完善,注重每道环节、每个细节的规范可操作,并与应急、气象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及应急联动合作方案,实现防台应急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二是狠抓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狠抓水库等水利工程“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落实,对347座水库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专项暗访督查,确保各类责任人从有名到有实;强降雨期间,加密水库、山塘等巡查次数和应急防范,实现全市水利工程没有发生一起水库出险、一起海塘堤防决口现象。三是狠抓防汛调度能力提升。开展了椒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温黄平原洪水风险图、长潭水库预报调度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研发建设,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科学精准调度水平。